《孙子兵法》三大核心原则,终身受用

《孙子兵法》被誉为兵家圣典,为孙武所著。孙武字长卿,生卒年不详,大约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。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个轴心时代,就是公元前800到公元前200年之间,这个时代人类就像开了挂一样,全球范围内都出了很多的牛人。在东方,老子、孔子、释加牟尼都活在这个时代,在西方,有苏格拉底、柏拉图等等。孙子也跟这些人牛人一样,开一家之言,《孙子兵法》在兵家的地位无与伦比,几千年都没有一本兵书能出其右,直到近代西方出了一本《战争论》才能与其相提并论。《战争论》的作者是克劳塞维茨。史书中记载,孙武确实是个带兵打仗的好手,公元前506年,攻楚,以3万人,五战五胜,击破楚军20万人众。打到了楚国的国都郢。克劳塞维茨则是屡战屡败,不太擅长打战,但是却非常擅长反思的人,《战争论》里面很多就是他关于很多打败仗之后进行的反思。 孙子兵法,共十三篇,计、作战、谋攻、形、势、虚实、军争、九变、行军、地形、九地、火攻、用间。总共5900多字

其实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看完了。但是因为全篇都是干货,没有什么实际案例来讲解,都是直接教你怎么打战。每句话都很重要,不过理解起来也是非常不容易。不过我们学习《孙子兵法》,并不是要把这本书都理解记下来,关键能理解最重要的三个原则,灵活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,就可以受用无穷了。

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《孙子兵法》里面最核心的三大原则,第一,知己知彼;第二,先胜后战;第三,致人而不致于人

知己知彼

即使没有读过《孙子兵法》,这句话我们都听过很多遍了。但是我们往往记住的是“知己知彼,百战百胜”。其实原文中是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。了解自己和了解敌人,才可以做到百战不累,百战都不输。而不是百战百胜。孙子从来强调的其实就是不输,保全自己。因为在古代战争,只要输一次可能就是命都没了,哪怕你前面是百战九十九胜,后面输掉一次,那就全盘皆输了。孙子兵法并不是一种侵略思想,而是一种保全思想。保护好自己,那是比赢还要重要的事情。

我们在投资中最重要的就是保住本金,而不是一昧追求高收益。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在他的“二孙兵法”中总结的了一个字“七”,就是他的投资要有7成的把握,他的损失不能超过30%。一旦损失超过了30%,就要敢于撤退,保全好自己。只要保全好自己,亏损掉的部分,日后还可以赚回来,就像是壁虎断掉的尾巴,只要命保住了,日后还是可以长回来。做到知己知彼,我们就可以做出判断,什么时候该战,什么时候该逃。

知己知彼。知己尚且不易,何况是知彼?那孙子是通过什么方法了解对手的呢?孙子兵法在用间篇中讲了通过间谍来获取对方的信息,分别用因间、内间、反间、死间、生间。因间就是利用在敌国的同乡,给他们点钱,让他们通风报信。内间就是对方的官员。反间就是像无间道那样,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,让他们传递错误的信息,也通过他们获取对方的信息。死间就是派过去的间谍是传达假消息的,所以一旦被对方发现就得死掉了。生间就是派过去的间谍还要活着回来的。

当然看书要问知道这些对我有什么用。我们现在也不是在打战,也不会派出死间。但是对于做销售的人来说,知己知彼,就是要做到了解客户的信息。有些时候决策者不一定就会跟我们透露太多的信息。我们需要在客户的公司里面建立自己的眼线。这个眼线可以是一线的工作人员,甚至是打杂人员也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。孙子用间篇提到,三军之事,莫亲于间,赏莫厚于间,事莫密于间。意思是用间就有跟间建立亲密的关系,要舍得下本钱。否则人家凭什么要帮你,甚至敌人给的比你多,他就成为了别人的反间。

毛泽东关于知己知彼做过一段非常精辟的注解: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查手段,将侦察得到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,加以去粗取精、去伪存真、由此及彼、由表及里的思索,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,因而构成判断,定下决心作出计划后,实施计划。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,还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计划。 毛主席把短短的知己知彼四个字具体化了,知己知彼是获取情报,获取情报只是第一步,情报还可能是假的,需要通过我们的思考分析,筛选出对我们有用的信息。接着是经过双方实力的对比。孙子有道是: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,敌则能战之,少则能逃之,不若则能避之。意思是如果我们有十倍优势,我们就打包围战,五倍的优势就才进攻,只有两倍的优势,就调动敌人,让它分兵,形成我方更大的优势再打。当两方的实力相当的时候,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就跑。不同的实力,有不同的行动方案。下定决心后就开始实施计划。但是并不是计划制定了就不能改变。因为现实的情况不一定就如我们先前所判断那样,战场瞬息万变,我们需要根据收到最新的反馈随时调整方案。

先胜后战

我先知道能赢我才打,不赢就不打。这就有点像巴菲特说的,假如我知道我会在哪里死,那我就不去那个地方。一句话,不作死就不会死。为什么能先胜后战?关键在于计算。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就是计篇。这里的计不是计谋的计,而是计算的计。战前就已经在庙堂上算好了敌我的基本面。这基本面就是五事:道、天、地、将、法。道者,令民与上同意也,故可以与之死,可以与之生,而不畏危。这里的道就是政治,上下是否同心。天者,阴阳、寒暑、时制也。这里的天是指天时,气候、时机。地者,远近、险易、广狭、死生也。这里的地是地利,地形是否有利于我。将者,智、信、仁、勇、严也。将领是否具有领导力,领导力体现在智力、信用、仁爱、勇敢、威严。法者,曲制、官道、主用也。法令是否严明,制度是否合理。根据基本面问自己七个问题:主孰有道?将孰有能?天地孰得?法令孰能?兵众孰强?士卒孰练?赏罚孰明?谁的更上下同心?谁的将领更有才能?谁更占天时地利?谁的法令更加能执行?谁的兵众更加强悍?谁的士卒训练得充分?谁的赏罚更加严明?一通对比过后,胜负已分。赢才打,不赢不打。

那对方也读孙子兵法呀,他们也知道先胜后战,赢不了他们也不打呀。那就是看谁先犯错。昔之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。不可胜在己,可胜在敌。善于打战的人,先让自己变得不可战胜,再等待对方犯错,对方犯错漏出了可胜之机,一招制敌。那如果别人也一直不犯错,那怎么办呢?那孙子也有招,就是引诱对方犯错。兵者,诡道也。故能而示之不能。用而示之不用。近而示之远,远而示之近。利而诱之,乱而取之,实而备之,强而避之,怒而挠之,卑而骄之,佚而劳之,亲而离之。攻其不备,出其不意。意思说,兵法就是一种欺骗之术,所以能好像看起来不能;用好像看起来不用;近好像看起来远;远好像看起来近。有利的可以引诱它,混乱的可以夺取它,坚实的可以戒备它,强盛可以避开它,气势很盛可以骚扰它,轻视的可以骄纵它, 隐逸的可以劳累它,亲近的可以离间它。攻它无防备处,出击在它不留意时。孙子在这里一口气说了十二条诡道,其实大多数的出发点就是引诱对方错误判断,引诱对方失误。那如果对方还不上当,怎么办?那就只能等,熬,派间谍,各种布置,直到打破平衡,胜算已见的时候再打。很多人也会被这句话所迷惑,全书只看道了“兵者,诡道也“。以为兵法就是讲兵不厌诈,就是跟三十六计那样讲各种奇谋诈骗的。但是本质上孙子兵法是先让自己做好基本面,让自己不可战胜,然后再引诱对方犯错,引诱对方犯错的小伎俩,并不是这部兵书的主旨。

我们知道这个有什么用?我们也是要先做好自己的基本面,苦心经营,慢慢积累,让自己变得不可战胜。另外我们也要看到世界上有各种的坑等着我们往里面跳。我们要让自己学会思考,抵御住诱惑。记住,不作死就不会死。

致人而不致于人

这句话的意思是,让敌人到你这来,而不要被敌人调动到他那去。一句话,就是要打主场,有主场优势,以逸待劳。

润米咨询的刘润老师给自己的公司定了条规矩,就是不到客户的公司推销,让客户主动找上门来。如果客户都不愿意主动上门的话,那说明自己还不够好。我最初了解刘润老师是通过得到app上专栏。听了专栏的课程,觉得不错,我又加了刘润老师的公众号和买了他的《5分钟商业课》。打磨一个好的产品,打磨好的IP的确就是吸引客户的好方法。只有你在不断地在对外输出价值,慢慢地就能吸引到跟你同频的人,这个过程也同时是个筛选的过程。能节省下自己不少的精力。真正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。

致人而不致于人本质上就是自己掌握主动,让敌人处于被动。谁能掌握了主动性,谁就能获利。那怎么样才能掌握主动性呢?

  • 第一,先处战地,以逸待劳。

《虚实篇》: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,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。

比敌人先一步到达战场,等着敌人到来就比较从容,而后达到战场仓促应战就疲劳被动。

商业的战场就是用户的心智,先处战地,就是我们先占领用户心智。营销领域的经典著作《定位》中讲到,如果问全世界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?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叫阿姆斯特朗。但是第二个登上去的人是谁,可能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了。同样的,世界第一高峰时珠穆朗玛,那第二高峰是哪座山呢?可能也没有人知道。这是为什么呢?研究发现,人对排名第一的事物往往印象深刻,可是对第二、第三就记不住了。如果在一个品类里面成为了第二名,很可能就只能默默无闻。要成功地占领用户的心智,要么就是成为行业的领导者,要么就是开创一个新的品类,重新定义,并且让客户知道,那客户不到你那里,还能去哪里?

  • 第二,出其必趋,攻其必救

《虚实篇》:“故我欲战,敌虽高垒深沟,不得不与我战者,攻其所必救也;我不欲战,画地而守之,敌不得与我战者,乖其所之也。”如果我军要打,敌人即使高垒深沟,也不得不脱离阵地与我作战,那是因为我进攻的是敌人必救的地方。我军不想打,稍加防守,敌人也无法来同我作战,那是因为我诱使敌人改变了他预定的进攻方向。

司马懿征辽东,公孙渊阻辽水以拒之。司马懿并不同他在辽水作战,对诸将说:“敌人坚营高垒以劳我师,攻之正中其计。我们要攻其所必救,把他们调出营来。”

于是虚张声势于阵前,悄悄分兵绕过敌阵,直捣公孙渊老巢,围了襄平城。公孙渊只能出营作战,司马懿大破之,斩了公孙渊,平定了辽东。

  • 第三,示以利害,调动敌人

“能使敌人自至者,利之也;能使敌人不得至者,害之也。故敌佚能劳之,饱能饥之,安能动之。

能使敌人自动进到我预定区域的,是用小利引诱的结果,使敌人不能进入我防区范围的,是制造困难阻止的结果;敌人休整得好就要使他疲劳,敌人粮食充足就要使他饥饿,敌人驻扎安稳就要使他移动。

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就是公元前304年发生的马陵之战。在马陵之战中,齐军深入魏国腹地,当时齐弱魏强,孙膑利用庞涓轻敌自傲的心理,还没有跟魏军接触就直接后退,连退了3天。第1天,他造了供10万人吃饭用的军灶,第2天,他就减为5万,第3天减为3万。庞涓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,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,士卒逃亡过半。于是命令部队丢下步兵和辎重,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,昼夜兼程追赶齐军至马陵,马陵这个地方是一个山谷,道狭而多阻碍,正是伏兵的好地方。孙膑早已在此埋下伏兵,约定以火光为号,火光起就万弩齐发,庞涓自刎,魏军大败。

  • 第四,知战之地,知战之日

《虚实篇》:,“ 故知战之地,知战之日,则可千里而会战;不知战地,不知战日,则左不能救右,右不能救左,前不能救后,后不能救前。而况远者数十里,近者数里乎。”

能预知交战的地点、时间,就能占据战争主动权,可以跋涉千里去同敌人作战;不能预知交战的地点、时间,就左翼不能救右翼,右翼不能救左翼,前锋不能救后卫,后卫不能救前锋。知战之地与知战之日就是预知交战的地点时间,这是关乎战争胜利的时空问题。
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fu4k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1991.run/604.html

(0)
fu4kfu4k
上一篇 6 7 月, 2021 1:19 下午
下一篇 27 9 月, 2021 3:11 下午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
publish; echo $getCount; ?>Posts queries seconds MBMem